臨床上,常常接觸到1-3歲的小小孩
剛開始來上課時,無法適應新環境和老師
於是一直哭著黏媽媽,讓課程難以進行
過去我會跟爸爸媽媽溝通,請他們先到外面等
讓孩子「慢慢適應」沒有爸媽陪伴上課
但那樣的過程,對孩子、老師、爸媽而言
其實都滿煎熬的(因為孩子會哭好一陣子啊...)
當然啊~~~
妳是誰?這裡是哪裡?我的爸爸媽媽呢?
這些焦慮一直在孩子的心裡徘徊
一段時間過去,孩子會適應、會停止哭鬧
但那是「不得不適應」而非「主動適應」的狀態
讓孩子知道,這裡很安全!
現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會鼓勵爸爸媽媽一起參與課程
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想坐在爸媽身上或身旁
這些都沒關係
因為我的首要目標是「讓孩子認識我」
所以,我會與孩子保持一段距離
用玩具或活動,吸引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停止哭泣開始觀察我
我便會開始邀請孩子跟我一起玩
被孩子拒絕怎麼辦?
沒關係,那就改成邀請爸媽一起玩
當孩子看到你們玩得那麼開心,就會開始想加入了
當孩子不知不覺加入了遊戲中
爸爸媽媽就可以慢慢從遊戲中抽離(但依然坐在孩子身旁)
治療師可以從遊戲中開始評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孩子也可以在覺得安全的前提下,與治療師建立關係
當孩子覺得你這個人「很好玩」
他們會開始放下對課程的陌生感與排斥感
一次又一次,孩子就可以從要黏著爸爸媽媽變成要黏著老師了(偷笑)
來整理一下好了,大概的原則是:
1. 跟爸爸媽媽合作,讓孩子慢慢融入遊戲中
(給孩子時間觀察,邀請孩子加入遊戲中)
2. 在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眼神互動、肢體互動、共同參與遊戲)
3. 當孩子對環境與老師有了安全感後,爸爸媽媽漸進式退場
(退場的程度與速度要依孩子的狀態而定)
4. 關係建立好了,後面的介入都容易了!
除了在職能治療課程中的練習
平常爸媽可以怎麼做增加孩子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呢?
1. 增加孩子認識新環境與新朋友的經驗
每週可以帶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例如不一樣的公園、百貨公司、超商、親戚家..等)
讓孩子可以藉由增加經驗,提升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2. 藉由預告與演練,減少孩子的焦慮
讓孩子對即將面對的情況有心理準備,也能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表現
例如:
在出門上課前,告訴孩子今天是要去找哪位老師上課
在上學前,帶著孩子先到幼兒園認識環境與老師
3. 爸爸媽媽學習放手,讓孩子放下過多的依賴
很多時候,依賴是互相的
孩子很依賴爸媽,爸媽其實也很依賴孩子
加上對孩子的保護,有時難免會讓孩子錯過自由探索環境的機會
讓我們一起練習放手吧!
告訴孩子:「你去玩,我在這裡等你!」
讓孩子一邊奔跑的同時,回頭你都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