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mmunicate-e1398834307840-1.jpg

接觸過許多家庭,常常遇到家長諮詢時提出一個問題:

「我的孩子個性很堅持、很難溝通,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我非常能同理家長的難處

我曾和很多高堅持度的孩子交手過

即便是治療師的身分,也常會有覺得寸步難行的時刻

更何況是和孩子密切接觸且有很多情感交織的親子關係呢?

 

 孩子的個性,到底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養成? 

性格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交互影響而成

所以我們會發現,即使出生於同一個家庭的孩子

也可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個性

 

關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我們最常提到的「九大特質

其中一項就是「堅持度

天生氣質屬於堅持度高的孩子

可能從小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會展現出有主見固執難以妥協等特質

相對的,對於天生氣質屬於堅持度較低的孩子

行為上會展現出隨和容易受他人影響容易放棄等特質

 

 特質這件事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 

隨和的孩子雖然讓人感覺相處起來比較輕鬆

但相對地可能也代表著,他們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難較容易放棄等

而堅持的孩子雖然較難溝通,但常常我們也會發現

這樣的孩子在遇到想做的事情上,更容易有努力不懈、堅持到底的表現

 

 學習去看見並欣賞孩子特質中正面的部份,是開啟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 

若我們心裡想著「我要改變孩子」的執念

那麼與孩子的溝通可能會困難重重

 

很奇怪但很真實的情況是

當堅持度很高的孩子覺察到身邊的大人很希望可以改變自己

他們對於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會變得更堅持

以保護住自己不要被改變或受傷

 

 當孩子很堅持,我們是不是要比他更堅持? 

雖然孩子有先天的人格特質

但不可否認地,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仍深深地影響著一個孩子的表現

 

很多資訊可能都會告訴家長,面對孩子我們要「堅持」原則

否則,可能會寵壞孩子、讓孩子無法學會妥協

 

我覺得必要時,堅持原則是沒錯的

無論是甚麼樣特質的孩子

都會需要透過大人維持一致的原則來學習行為框架

 

然而,和孩子溝通並不是一句「堅持原則」便能解決的事情

尤其當孩子是很有主見、堅持度很高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想堅持,孩子反而更反抗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哪些原則該堅持、哪些不該

更多時候,我們可能因為急著想矯正孩子而把孩子越推越遠

 

 幫助孩子學習雙向「溝通」,而非單向「堅持」

許多親職諮詢的問題,不外乎都圍繞著「親子溝通」的議題上

所謂的「溝通」是雙向的

而非單向地遵從孩子的意願或是聽大人的命令

 

我相信,在和孩子互動時,大家多少都經歷過這樣的內心掙扎

「這時候,我該和孩子堅持嗎? 不堅持的話是不是就失去威嚴了?」

「如果我這次讓他了,孩子是否以後都用這招逃避?」

「我如果現在沒有把孩子壓下來,孩子會不會越來越跋扈?」

 

會有以上的想法與擔憂,我覺得是很正常的過程

因為,孩子總是會想測試大人底線,藉此知道自己的權力範圍在哪

 

我們可以試著換個想法

和孩子溝通,並非只有你輸我贏的結局

面對孩子很堅持己見的時刻

若我們每次都用權威想把孩子的想法與情緒壓下來

希望孩子閉上嘴巴乖乖聽話

其實我們也是在示範給孩子看一種「缺乏彈性」的互動方式

沒有聆聽與同理、沒有互相妥協的空間

孩子學會的,只有跟大人比賽堅持度,而非溝通

 

關於與孩子溝通的議題

我想要試著用文字說明得更完整、更仔細一些

以下整理了一些我在和孩子互動時的心得與策略

希望能提供需要的家長或老師一點幫助:

 

 溝通的方式,要考慮孩子的心智年齡與理解力 

在討論與孩子的溝通策略時,我認為「心智年齡」是個重要的考量

換句話說,要思考孩子對於溝通的理解能力

 

然而,關於幾歲的孩子應該要用甚麼樣的溝通方式

無法在此提出標準答案

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與理解能力都不盡相同

一樣的溝通方式可能對兩個同齡的孩子產生不同效果

 

不過我們內心還是可以保有一些發展準則做為參考

像是

面對三歲以下或是理解力不好的孩子

溝通時要盡量簡短扼要,盡量避免拐彎講話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通常都是很有效的

 

面對三到六歲的孩子

因為孩子已經開始發展出初步的同理心

在溝通時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同理

同時也試著帶孩子換位思考

 

面對七歲以上的孩子

可以鼓勵孩子表達更多想法

在溝通時,讓孩子說的時間要大於我們說的時間

當我們試著溝通幫助孩子為自己負責,孩子是能夠理解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考量孩子的狀態來決定溝通方式是很重要的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說「孩子聽的懂的話」

 

 溝通的ACT三部曲練習 

在遊戲治療中,提到給予孩子限制時有ACT三個步驟

當我們在生活遇到要限制或規範孩子的時刻

我覺得這個溝通方式很好用,且適用於大部分的孩子

尤其對於堅持度很高的孩子,更是個很值得嘗試看看的方法

以下整理ACT的概念跟大家分享-

 

 設限三部曲 

A(Acknowledge) 接納情緒、傳達理解

這個部分很重要,卻常常被忽略

大部分時候,大人很容易不自覺地直接說出限制

而忘了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與情緒

 

說出對孩子感受的了解,可以幫助孩子降低內心的防衛與抗拒

這對孩子修正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也能讓孩子有真正被大人「看見」的感覺

 

同理式的回應像是:

「我知道你現在因為餅乾掉在地上了,覺得很傷心。」

「我看見你一直在跺腳,感覺很生氣。」

 

C(Communication)說出限制、解釋原因

限制要用明確的方式說給孩子聽

模糊的限制會讓孩子混淆與困惑

像是當我們想告訴孩子時間上的限制

與其說「只能再玩一下下」,不如說「遊戲時間剩下五分鐘」

 

另外,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換句話說

將「不可以…」改成正面說法

例如:

「不可以丟杯子」改成「杯子是用來喝東西的,不是用來丟的」

「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改成「這個東西是別人的」

「不可以離開座位」改成「坐在位子上」

通常這樣的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放下戒心

也能避免溝通上的阻礙,因為孩子可能會傾向只聽到不可以後面的字詞

 

T(Target)轉移目標、替代方案

當我們同理孩子,也明確說出限制後

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提供不同的選擇

像是當孩子想用剪刀剪衣服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衣服不是用來剪的,你可以選擇剪紙」

或是,當孩子很想伸手打人

我們可以說「小朋友不是可以被人打的,你可以告訴他你很生氣。」

 

提供孩子不同的選擇,增加孩子的彈性

若講一次孩子仍堅持己見,那就多說幾次

或是提供孩子可被接受的不同方案

 

以下提供一個例子示範ACT溝通法:

當孩子堅持要把教室的玩具帶回家時,我會這樣說:

我看到你好喜歡這個玩具所以你很想把它帶回家,(同理情緒、傳達理解)

但是玩具是放在教室裡的,(說出原則與限制)

如果你很想玩它下次你來的時候可以再玩。(提供方案)」

若孩子仍然不願意放下玩具

我可能會再說一次並提供不同方案

「你看起來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是玩具的家在這裡,

如果你覺得捨不得,我們可以跟玩具抱一個後再說掰掰。」

 

通常我的經驗是,堅持度高的孩子

不會一次就接受

但多說幾次能幫助他們放下戒心並冷靜下來,試著去接受

或者有些孩子會說出別的方案,嘗試和大人溝通

 

在上面的例子中,若我們用直接限制的方式說「不可以!」

通常孩子會開始鬧情緒

然後大人就必須用強硬的方式,把玩具從孩子手中拿回來

最後會有種兩敗俱傷的感覺,雙方情緒都不好

更重要的是

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孩子還是不知道如何跟大人溝通,只能堅持

 

上述的溝通方法在我之前寫過的文章中有整理過很類似的概念

↓需要的人可以再延伸閱讀↓

https://reurl.cc/e9Nl6K 【如何面對情緒爆炸的孩子?-正向情緒引導的七部曲】

 

※書籍閱讀推薦: 【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

 

 教養的原則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越多越好 

關於和孩子互動時的原則,我認為每個家長/老師標準都不同

重點是我們內心要清楚

哪些行為是我們可以給予自由的、哪些是我們會想要設立限制的

當我們很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孩子會很困惑,也會更難發展出正向行為

例如: 若孩子發現,有時候可以哭著倒地便成功買到玩具

有時卻又被強烈地拒絕,孩子便會常常去試探爸媽

所以與其說堅持原則,倒不如說「維持一樣的原則標準

 

雖然很不容易

但若我們能想清楚自己內心的準則,並努力對孩子維持一致性

而非靠當下的情緒或感覺來教育孩子

會是更能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

 

堅持原則固然重要,但同時也不宜過度限制孩子

通常,除非會立即造成危害的狀況

不然,我認為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的

 

原則太多和沒有原則一樣讓人無所適從

當我們過度堅持很多原則,孩子學會的可能是完全服從或抗拒

難以和我們發展出一種保有彈性的互動方式

 

和孩子溝通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無須緊張地馬上要做出很大的改變

但我們可以保持自我覺察與反省

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找出更好的互動方式

 

最後我想說,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他們還在發展階段,許多時候很難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

孩子也是人,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需要被看見

如果在成長的路上,他們能經驗到身邊的大人

願意蹲下來好好傾聽他們、試著和他們溝通

我相信對於未來的人際關係會是個很重要的養分

 

「當一個人能被好好地聆聽、理解和接納,他/她也會更願意成為這樣的人。」

讓孩子帶領我們學習,變成更好的大人!

 

撰文/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圖片來源: https://educateempowerkids.org/3-ways-improve-communication-kids/)

 

 

arrow
arrow

    吳姿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