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65077254.jpg

還記得我們三大圈圈中的另外兩個圈圈嗎?

沒錯,就是 活動 和 環境 !

當我們希望孩子專心,除了檢視並改善孩子本身的狀況

別忘了,活動和環境也是很重要的策略來源

9.png

 

從「活動」下手,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幫助孩子專心的方法!

以下是幾個從活動的角度切入,解釋活動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1. 活動太無趣,難以激發參與動機 

任何人都喜歡有趣的事物,更何況是孩子?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媒介就是「 遊戲 」,因為好玩的活動自然能帶來專注力!

 

除了活動本身的內容,引導孩子的態度 也很關鍵

一個遊戲再好玩,若用無聊的方式帶領,也無法激發孩子的參與動機

一件無聊的生活小事,也可能因為有趣的帶領而變得好玩

 

舉例而言,當我們和孩子共讀繪本時

若我們只是一字一句地唸著書本上的字,孩子可能聽不到一半就會跑走

但若我們能運用一些互動技巧來帶領孩子

像是:

讓孩子看繪本封面猜猜故事內容

用問答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請孩子指認圖片

讓孩子幫忙翻書

用有趣誇張的語氣逗樂孩子

一邊說故事一邊玩遊戲

親子共讀在孩子心中,一定會變成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專心看書就不再是種要求,而是個自然而然產生的狀態了

 

再舉個例子,日常活動中其實也藏有很多好玩的機會

只要善用好玩的 比喻互動技巧 及一些 小道具,那些孩子討厭做的事情也許都能找到解方

像是:

排斥穿襪子的孩子,可以把襪子口比喻成鱷魚的大嘴巴

把「我們來穿襪襪。」改成「鱷魚要來吃腳腳囉!」(若是會怕鱷魚的孩子可以換個比喻XD)

討厭刷牙的孩子,在廁所鏡子上貼孩子最愛的貼紙

把「來,要刷牙了。」改成「我們去廁所看看今天鏡子上是誰在等你!」

不配合收玩具的孩子,把收玩具的手手比喻成挖土機

把「該收玩具囉。」改成「我們來看看誰的挖土機可以挖到最多玩具!」

 

也許你會覺得: 「這樣也太累了吧! 難道每件事都要這樣嗎?」

對於在生活中和孩子用「玩」的方式互動,我反而有另一種想法: 

趁著孩子還有滿滿赤子之心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找到生活中那些小小的樂趣

把無聊變成好玩,對我而言是個很珍貴的過程

 

當孩子大了,在他們眼中,襪子不可能再是鱷魚了

如果我們還想跟他們開這種玩笑

可能只會也換得一句: 「無聊~怎麼可能!」,而不是可愛的咯咯笑

孩子最天真的那幾年,真的是我們最要好好把握的時光

那些互動的細節孩子可能不會記得,但互動的「 感覺 」會牢牢地鎖在孩子心房裡

 

回想起每次下課前,我為了讓孩子們可以坐在椅子上等我,讓我能安心和家長說話

我會有個「屁屁塗膠水」遊戲

每個孩子站起來,用手手假裝在自己的屁股上塗塗抹抹,然後坐下黏在椅子上

我會假裝要去把他們抱起來,他們的小手會拼命地抓著椅子

接著我會用誇張的語氣說:「天啊! 你們都黏得好緊喔! 我抱不起來啦!」

他們總是會開心地呵呵笑

這個比喻讓他們覺得「坐好」是因為我們玩了這個遊戲,而不是一種壓力

孩子們每次下課前都非常期待這個好玩的小儀式

在外人看起來這也許只是個騙孩子的小把戲,但卻是我和孩子們最珍貴的回憶

 

 2. 活動太難了,孩子跟不上 

當活動難度太高、超乎孩子現階段的能力範圍,孩子便很難專心

因此,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不給予過度挑戰的活動很重要

而當孩子在活動中難以專心時,別急著責備孩子

我們要常常記得回頭檢視活動是否已經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所及

 

 3. 活動太簡單,缺乏適當的挑戰性 

當活動太簡單,無法激發孩子的挑戰欲望時,也會容易不專心

孩子可能會興致缺缺,說著「這好無聊喔!」

 

在職能治療中,我們常常強調「 剛剛好的挑戰(just-right-challenge) 

當一個活動對孩子而言是剛剛好的挑戰,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

就是能讓孩子保持專注的最佳程度

這也非常符合維高斯基(Vygotsky)提出的 近側發展區間(ZPD) 的概念

那種快要會、但還沒會的程度,就是最佳的學習區域

就好像是踮個腳尖就能摸到的高度,而非已經摸到或跳再高也摸不到的地方

 

當然,就連受過訓練的職能治療師

要將活動難度設計在「剛剛好」的程度,都需要非常多年的練習

家長無須壓力過大,心裡有這樣的概念即可:

在發現活動 太簡單 時,適時加入一些挑戰激發孩子的興趣

在發現活動 太困難 時,適時調整難度或給予足夠支持

光能做到這樣,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4. 活動持續時間太久,超過負荷 

不同人、不同活動的最佳持續時間都不同,這無法提出一個通則或公式

什麼樣的時間是超過負荷呢? 這一樣需要透過大人的觀察

若孩子已經 眼神渙散 打哈欠 無法思考 等,那就代表孩子需要休息一下了

適時地休息,也是幫助孩子維持專注的好方法

 

身處在一個利於學習的「環境」,讓專心可以水到渠成!

在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原子習慣》中有提到:

環境是一隻隱形的手,形塑人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以下是幾個從環境的角度切入,解釋環境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1. 環境中充滿新奇的刺激 

如同之前文章中有提到的,環境中的刺激對年紀越小的孩子而言更具吸引力

因此,當孩子到了一個充滿新奇刺激的環境

我們就讓孩子 好好地去處理和經歷那些刺激 吧!

當足夠的外在刺激成為大腦中處理過的資料庫

孩子才有可能在眾多刺激中,成功聚焦在真正重要的目標上

 

 2. 感官刺激干擾程度太大 

我們常常忽略了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當環境中的感官刺激干擾程度太大,孩子自然很難專注

像是爸爸講電話的聲音、哥哥看電視的聲音與畫面、滿地的玩具等

孩子要越過這些感官刺激來維持專心,難度是很高的

 

因此,到 能靜下心來的環境 做需要專心的事,是很重要的

想像一下,在寧靜的圖書館與在吵雜的速食店讀書帶來的不同感受,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除了環境中的干擾源

有時打斷孩子專心狀態的,是身旁不斷試圖引導孩子的大人

像是當孩子專心地打造車車世界時,我們卻不斷地詢問孩子: 

「你在玩什麼呀?」、「 這台車車是什麼顏色的?」

或是當孩子正在思考怎麼做,我們卻急著引導孩子:

「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 你想到方法了嗎?」

 

其實我們的出發點總是好的

我們想要加入孩子的遊戲,或是希望可以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但若我們觀察到孩子正處於自己的「心流狀態」(沉浸在某件事之中)

不妨給孩子一點自己的時間,好好去經歷玩遊戲或思考帶來的專注感

安在地陪伴不打擾,也是另一種幫助孩子學習專心的方法

 

不過,甚麼時候應該引導孩子、什麼時候應該安靜陪伴

這真的很難用文字說明,也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

只能靠我們與孩子互動的經驗和當下的直覺去判斷

保持覺察,就是個很棒的開始了!

 

 3. 環境擺設過於凌亂及缺乏正向提示 

由於人類的感覺中,最強勢的能力就是「 視覺 

因此,當我們希望孩子維持一些好的專注習慣,那麼 環境擺設就不宜過於凌亂

當孩子要在一個凌亂無章的客廳寫功課,除了心情煩躁,也更容易分心去注意其他事物

 

另一個能幫助孩子專注的方法,就是創造一個能驅動行為的環境

這是在《原子習慣》中提到的一個概念:「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 

舉例而言,若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培養閱讀習慣

那麼,在角落放上孩子伸手可及的書櫃、一張舒服的椅子,就是最棒的視覺提示

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就像是在告訴孩子: 「來這裡看書吧!」,這可能比爸媽說一百次有效

S__65150981.jpg

 

 4. 缺乏外在支持與陪伴 

當孩子正處於學習的階段,大人在一旁給予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專注的能力並非天生就能發展出來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在沒有任何幫助下就能變成一個專心的人

很多時候,在孩子快要放棄或快要分心時

我們只要一句鼓勵或提醒,孩子就能繼續

記得,不斷地創造成功經驗,專注的能力自然就會跟著來

 

 5. 生活作息安排紊亂 

最後,生活作息也是環境安排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孩子每天固定時間有固定的行程,除了對於專注力發展有助益,更能維持 心理的穩定感

不妨和孩子一起討論、製作一張日常行程表,貼在家中明顯的位置

我想...

用心地把生活的每一天過好,而非漫無目的地浪費時間,這就是人生最棒的專注練習了!

 

延伸閱讀|

什麼是專注力? 從三大面向思考專注力發展!

孩子不專心背後的原因? 十大孩子常見的狀況分析(上)

孩子不專心背後的原因? 十大孩子常見的狀況分析(下)

 

撰文/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個人簡介.png

 

arrow
arrow

    吳姿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