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們有提到孩子不專心背後原因的前五項
這篇文章我將繼續分享其他可能的原因,幫助大家用更全面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1. 活動量需求大,但沒有獲得滿足 (放電量不夠)
我常常把「 活動量 」比喻成「 食量 」,有的人天生吃得多、有些人天生吃得少
而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活動量需求都是很大的
因為孩子天生有「 自我滿足感覺統合需求 」的內在驅力(inner drive)
透過身體的動作,能讓大腦被餵滿那些他們需要的「 感覺營養 」
在感覺統合的理論中,甚至會提到「 感覺餐(sensory diet) 」的概念
因為感覺統合遊戲或運動對孩子來說,和吃三餐一樣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孩子很需要「動」的時期卻動得不夠,自然很難靜得下來
所謂的「 以動治靜 」就是這個道理
※ 如何觀察孩子是否動得夠? 有哪些讓孩子動得夠的方法?
如同上述,每個孩子需要的活動量可能都不盡相同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每天課後再帶去公園放電兩個小時才足夠
有些孩子可能在幼兒園的活動時間就已經達到滿足
這需要仰賴爸爸媽媽日常中的觀察
主要就是觀察孩子是否 常常躁動不安 、在動靜之間很難控制
以及給予多少強度、時間的運動後可以改善這些現象
(睡眠狀況改善、自我控制行為的能力提升、情緒變得較穩定等)
排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情形,若孩子是因為放電量不夠而不專心
通常在足夠的運動後,能明顯地改善靜不下來的問題
2. 生理狀況不佳
不只是孩子,每個人若是身體出狀況,都是很難維持專注力的
像是生病、過敏、睡不好、長期吸二手菸、生活作息紊亂、飲食問題等
想促進專注力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注意與調整的面向
3. 過去經驗不足
生活中任何能力都需要仰賴「 經驗 」來精進
第一次綁鞋帶和第十次綁鞋帶的熟練度肯定是不同的
當孩子相關經驗不足時,也會容易不專心
原因很簡單,因為「 做不好 」或「 不知道怎麼做 」
這時,給予練習機會以及大人的陪伴與支持就變得相當重要
當孩子想要放棄時,鼓勵孩子再試試看
當孩子卡關時,適時地幫助與引導孩子
累積足夠的「 成功經驗 」也是促進專注力發展的重要方法
生活中處處都是練習專注力的機會,自己吃飯、綁鞋帶、整理書包、幫忙做家事等
只要多做、多參與,就會越來越進步
若我們為求方便或是捨不得孩子,每件事都幫孩子做好
反而會讓孩子喪失許多寶貴的專注力練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陪伴與支持並不等於無止盡的協助與提醒
當孩子習慣永遠都要「 被提醒 」才去做,久而久之也有可能衍生出不專心的問題
換言之,當孩子需要幫忙或提醒時,我們當然要在一旁陪伴支持
但大人需要保持覺察,當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做到,就要開始 減少提示
觀察並支持孩子學習在活動中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舉例而言,剛開始陪孩子整理書包時,因為孩子經驗不足、不知從何開始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準備要帶去學校的東西
漸漸地,當孩子收拾書包的經驗增加了
我們可以開始鼓勵孩子思考: 「 你想想看,明天需要帶哪些東西? 」
當孩子整理的過程中遺漏了什麼,也不一定要馬上提醒
等待一下,也許孩子會自己發現
若孩子真的無法覺察時,可以用 間接式的提示 鼓勵孩子思考
例如問問孩子: 「你好像漏掉一個美勞課需要的工具,你要不要再檢查看看?」
我發現,當我們能多等那麼一下下,往往孩子會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
如果我們總是急著告訴他們正確答案
不但我們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孩子也少了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那就很可惜了
我覺得這真的是帶領孩子學習時,身為爸媽或老師最困難的功課
在 收與放之間的平衡 ,沒有標準答案,也永遠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動態調整
有時孩子需要我們滿滿的鼓勵,有時孩子需要我們安靜地陪伴
有時孩子需要我們伸手拉一把,有時孩子需要我們相信他能自己站起來
雖然不容易,但只要保持覺察與反省
我相信每位爸媽或老師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帶領孩子的節奏
4. 發展上遇到困難或診斷特質的影響
若孩子有發展遲緩,很常都會伴隨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因為「做不好」、「不會做」,都是讓孩子遠離專注狀態的推手
另外,有許多診斷特質本身就會造成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像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Autism)、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等
5. 過度接觸3C
3C是現代孩子最常接觸的東西之一,而這多少也造成了許多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3C的幾項特質:
- 小小螢幕就能快速切換各種功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切成片段,也無須等待
- 豐富的聲光刺激,讓大腦變成習慣,高刺激程度的事物才能吸引注意力
- 因為有趣且快速滿足,因此容易成癮,花大量的時間使用,剝奪了其他活動的時間
(關於3C帶來的專注力問題,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正向地使用,後續文章會再詳細說明)
綜合上一篇文章的內容
這些是十大孩子不專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分析,希望能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觀點
至於如何檢視活動與環境的影響,及找到更多方法幫助孩子更專心
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說明: )
相關文章:
撰文/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