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65044494.jpg

近幾年,越來越多家長來向我諮詢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而我每年也都至少受邀講30場以上的專注力講座

可見,這是個許多家長與老師都希望了解並幫助孩子的議題

但究竟,專注力是什麼?

當我們覺得孩子「不專心」時,該如何判斷是否孩子是否有專注力問題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著用「人-活動-環境」系統的角度

和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專業觀點與我這些年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什麼是專注力? 關於專注力常見的三大迷思!

每次在談「專注力」的議題時,我總是喜歡先問問大家?

「在你心裡,什麼是專心?」

常常,我們並沒有釐清我們心中對於專注的定義

或者說,我們可能並未對專注力有全面的了解

我們只是直覺性地覺得孩子「不專心」,所以不斷地告訴孩子「要專心喔!」

依據我這些年諮詢家長的經驗,我發現家長們普遍有三個迷思:

1. 專注力是可以快速被評估的?

2. 有專注力問題一定是「孩子」有問題?

3. 專心就是可以靜靜坐著,不會一直動來動去?

這些迷思,是否也多少存在於您的心中,讓您感到困惑呢?

 

首先,根據上面這些迷思,我想先做一些釐清:

1. 專注力是一種綜合的表現,無法被快速評估與下定論,需要長時間觀察 

常常家長帶著孩子來評估時,才過了十分鐘便會想問我:「老師,他是不是有專注力問題?」

我總是會告訴家長: 「我無法透過單次的評估就告訴你,這個孩子是否有專注力問題。」

 

專注力是一種綜合的表現,在不同的活動中,孩子的專注力表現都會有所不同

若想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需要透過足夠的時間觀察孩子在不同活動不同環境中的表現

而且專注力也是一種隨時會動態改變的狀態,不是可以快速評估並妄下定論的診斷

 

2. 專注力問題不一定源自於孩子,活動、環境與過去經驗都是重要考量 

當我們一直拿著放大鏡看孩子是否專心

我們往往會以為「不專心」就是孩子「有問題」的表現

我們看待事情的視野,會決定我們看到什麼畫面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視野是相機鏡頭

當我們試著把鏡頭拉遠一點,就會看到更多面向

看看孩子正在做的「活動」、孩子身處的學習「環境」、孩子過去的「經驗」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考量點

 

3. 專心不只是靜靜地坐著,專心是能全然投入在當下的活動中 

大家是否有過做某件事到「廢寢忘食」的經驗?

當我們的大腦可以沉浸在某件事當中,那樣的狀態就是「專注」

也是現在常常聽到的「心流理論 (Flow)」所解釋的:

「 完全沉浸、專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 

 

沒錯,專注是一種內在精神狀態

一個動來動去的孩子,有可能正在專心聽我們說故事,沉浸在故事情節當中

一個靜靜坐著的孩子,也可能只是雙眼呆滯地直視前方,一句也沒聽懂

 

在換個角度說,靜態的活動需要專注力,像是寫字、看書、拼拼圖等

而動態的活動也同樣非常需要專注力,像是丟接球、走平衡木、攀爬等

專心,真的不只是靜靜地坐著!

 

專注力的三大圈圈: 讓我們用更全面的角度來分析專注力吧!

當我們想了解孩子的專注力發展,並且希望找到對的策略來幫助孩子更專心

我們就需要用更寬廣的角度來分析專注力

因為專注力不僅是個人當下的心智狀態,也是個人、活動與環境三者互相搭配的結果

沒錯,專注力的三大圈圈就是「」(Who)、「活動」(What)、「環境」(Where)

9.png

 

過去我們可能都只看到「人」的部分,也就是孩子

當我們能試著拉寬視野,看看活動和環境對專注力的影響就會發現

對於問題,我們可能想錯了;對於方法,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更多!

 

當「人」、「活動」、「環境」可以互相搭配,專注的狀態就會自然地產生

也就是說,專心需要的要素可能比你想像中的還多

 投入活動的  + 難度適中的 活動 支持性的 環境 專心

 

以上這些觀點,是否有稍微擴展您看待專注力的視野呢?

如果有,相信您會開始帶著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針對三大圈圈的說明與分析,在下一篇文章我會繼續和大家分享喔!

 

撰文/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個人簡介.png

 

arrow
arrow

    吳姿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