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是個適合好好整理家中空間的好時機
最近閱讀了小堀愛生撰寫的《讓孩子主動收拾的親子整理術》
很適合推薦給家中有孩子的家庭,讓孩子參與家事其實一點都不難!
親子整理的核心價值: 這個家是大家一起的!
相信許多爸爸媽媽應該都會發現
有了孩子的生活,家中空間總是容易一眨眼就變得相當雜亂
像是散落一地的玩具、難以分類收拾的衣服等
大部分時候都是趁著孩子不在家時或睡著後,爸媽才能捲起袖子辛苦地好好整理
但通常結果是,當孩子一醒來,一切又會變回凌亂的日常
想讓孩子建立共同維護家中環境的責任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參與
我認為生活態度的培養是從小地方做起的,而「家」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域
當孩子能夠參與在家事中,他們會開始注意到許多生活細節
並且從中建立出責任感,了解家中環境是靠每位家庭成員共同維護的
當我們能和孩子共同討論方法,一起把家裡變成每個人都喜歡的樣子
除了能增進家人間的情感交流
孩子也會從實際參與中獲得成就感,感覺到自己在家中是有能力且重要的存在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當環境越友善,孩子便能參與地越多!
在《讓孩子主動收拾的親子整理術》一書中
處處都能看到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收納」這件事
當我們能打造一個符合孩子身型與能力的收納環境,自然能增加孩子願意參與收納的動機
像是符合孩子身高的櫃子高度,讓物品能在孩子視線範圍且觸手可及的位置
或是選擇孩子可以輕鬆開關的收納用具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除了環境的營造,我認為過程中大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當我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收拾,通常效果不會太好
假如孩子乖乖地照做了,那也只是因為怕被罵而勉強配合,而非真正發自內心
當我們能試著尊重並感謝孩子
那孩子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收納的方法,更是與人相處的的態度
像是書中有提到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東西的去留
當我們對孩子的東西展現尊重,孩子自然也會學習要尊重他人的物品
無論孩子做得如何,都別忘了對於孩子努力的過程表達感謝與欣賞,幫助孩子從中培養自信心
幫助孩子主動參與的好方法: 善用視覺化的策略
在《讓孩子主動收拾的親子整理術》書中提到許多方法
我認為都是善用了「視覺提示」的原則,幫助孩子能自然且主動地參與在收納的過程
像是使用一目了然的透明盒子收納、在收納盒上貼孩子看得懂的標籤
或是規劃固定的收納位置、把常用的東西放在明顯之處、用磁吸式白板貼上任務卡等
視覺化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心力的耗費
當東西都能「看得到」且「看得懂」,收納自然不是件難事了
當家事變成生活習慣: 把收納融合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每天都能不假思索地刷牙、洗臉、吃飯、睡覺
因為這些事情都變成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因此做起來一點都不難
同樣的道理
若「收納」可以自然地融合在每一天的生活時刻中,便能成為孩子長久的生活習慣
書中提到「用完成任務的動線或習慣來規劃收納方式」的觀點,我認為是很實用的方法
像是在同一個地方完成更衣與外出準備、將外出物品放置在玄關處、每日使用的盥洗用具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等
能讓收納更符合家人的生活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當家事變成遊戲: 生活中處處充滿遊戲的可能
遊戲是每個孩子快樂的泉源,當我們能適時地營造遊戲氛圍,孩子會更願意參與收拾
像是書中提到的把包包的開口比喻成動物嘴巴、比賽誰可以收拾得更整齊、收拾完後玩「找找哪裡不一樣」等遊戲
都是很簡單就能讓收拾變得好玩的方法
除了收拾的遊戲,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遊戲的可能
像是當孩子正在學習穿襪子,我們可以將襪子比喻成「鱷魚嘴巴」
把襪子撐開比喻成鱷魚張大嘴巴,把腳腳吃進去
通常孩子都會覺得有趣而咯咯笑地認真看著襪子
之前有位媽媽向我諮詢孩子不喜歡刷牙的改善方法
我鼓勵媽媽試試看,在鏡子上貼一些孩子喜歡的貼紙,讓孩子可以一邊刷牙一邊看
並且技巧性地改變說法,從「該刷牙囉!」變成「你要不要去看鏡子上的車車呀?」
甚至可以無預警地變化貼紙,讓孩子感到驚喜與新鮮
現在刷牙已經從過去哭哭鬧鬧的戰爭變成現在孩子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了!
希望大家都能和孩子一起透過收納,把家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
撰文/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好書推薦】
◆ 讓孩子主動收拾的親子整理術:6大情境X實作圖例X零難度技巧,大人從家事中脫身的親子整理秘訣
( 作者:小堀愛生 / 譯者:洪筱筑 / 出版社:墨刻 )
◆ 兒童職能治療師教你玩出無限潛力!:給0〜6歲孩子的分齡學習遊戲書
( 作者:吳姿盈 / 出版社:東販 )